资讯
-
置身当代丝路时空 “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在京呈现400余组珍贵文物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在开幕式中致辞表示,今天,正值民生银行成立28周年之际,我们隆重推出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向“丝绸之路”这一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物质精神纽带致以崇高敬意。希望通过“文明系列”艺术大展,能够使每一位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共同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贡献自身力量。
-
在西湖博物馆看“石丑而文”:从东坡赏石到当代画石
此次展览主题“石丑而文”,源自苏东坡《文与可梅竹石赞》:“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关于“石丑而文”,后世多误读为“石文而丑”,这是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石》中引用的——“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通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这其实是个误会,两者意思有所不同。从苏东坡《文与可梅竹石赞》中的语境来看,无疑“石丑而文”是准确的,可以解释为:石头越是怪丑便越有文雅之趣。毫无疑问,“石丑而文”比起“石文而丑”意思更有内涵和精妙。所谓的奇石丑,既是指一种匪夷所思的抽象之态,也是指一种反人工秩序和反形式美。
-
以取消的方式存在:新刻度小组的“悖论”与“悲剧”
与“新刻度小组”展览同时在中间美术馆开幕的钱喂康展览,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基本都活跃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前半程,又几乎同步地在90年代中期宣告终止创作。他们都是80年代中后期文化狂热的“延续”,即使是以与狂热相反的“理性”姿态。
-
在德基艺术博物馆,看静物里的“花花世界”
在艺术史上,静物有漫长的传统,但始终位于金字塔的底层,它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无法受到如历史绘画或是宏伟风格画(Grand Manner)那样的关注。而在德基的此次展览中,策展人、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孙子乔金·毕沙罗(Joachim Pissarro)挑战了对于静物的传统定义,打破传统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观看视角,让花卉静物本身展现其生命力与生长过程。
-
走进古代版冰雪大世界,看看都有什么?
“大家都知道黄公望有幅著名的画是《富春山居图》,而这幅《快雪时晴图》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提起关于描绘雪景的山水古画,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青年画家胡彧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自己首先想到的便是它。
-
2023年度盘点:装置艺术,一场感官游戏
棕榈树在阿拉伯国家无处不在,在建筑和产品设计领域的运用也十分广泛。该展馆是一年一度迪拜设计周的中心装置,设计师的目的是让大众注意到可持续建筑和设计如何帮助人类找到缓解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
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云南元谋人早已写入教科书,2023年7月重启的考古意在为人类史提供更多资料。水洞沟遗址考古开始于1923年,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六次大规模系统化发掘,出土文物不断丰富着距今4万年至1万年左右的发展序列。
-
MoMA馆藏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对于大多数纽约人而言,他们开始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是从1998年的展览“由内向外:新中国艺术”(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开始。当年,展览在MoMA P.S.1和亚洲协会美术馆同时展出,引起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