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
-
日本“画圣”,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Higashiyama Kaii,1908-1999),原名东山新吉,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家,以其独特的日本画风格闻名于世。东山魁夷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对日本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
-
对话黎朗:用时间抵抗时间
走进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正在呈现的“黎朗:第三时间”展览现场,观众会遭遇一种强烈的时间凝滞感。在庞杂的图像、文本与声音的对照中,在拍照、书写与讲述的动作交叠中,那些包裹于大历史叙述中的个体记忆与情感,正在变得缓慢、清晰而深邃。
-
专访|王郁洋:不要温顺地走入“混韵之宇”
延续性也体现在技术观念层面,从“今夜我为何物”中涉足人与人造物的关系,将创作主题与作为客体媒介的主客体关系颠倒处之,到“混韵之宇”,艺术家进一步深化他对于多重主体性的思考,试图让作为主体的创作者和人,推至不存在的位置上。
-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陈世英于威尼斯呈现展览“三部曲”
陈世英,出生于1956年,16岁起从事雕刻创作,作品涵盖珠宝、雕塑与雕刻,现居于香港。他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古老的智慧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引导他在微小事物中探索无限,在大型雕塑中传达创造力。
-
欧格雷迪获古根海姆奖,汤宁容展“听见花开”
在上海,艺术家汤宁容在宝龙艺术中心呈现了“听见花开”画展;摄影家逄小威在海派艺术馆以一组照片再现上海名人的瞬间;一位机车维修技师吴阳徳,在美术馆举办了“污机司的奇幻世界——破界艺术展”。
-
专访丨靳军:科技探索 x 艺术融合 美院美术馆融入新质发展
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通过哪几方面的工作,延续其自身特色,持续升级美术馆影响力,同时回应新时代赋予的命题?如何持续深化美术馆核心的公教美育功能,引领其身为国家级美术馆的示范性意义?此外,外界可以怀抱哪些期待,关注未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发展动向?作为美术馆新一任领头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靳军馆长将在本次专访中展望美术馆面临机遇与挑战之际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核心目标。
-
匈牙利人物肖像画︱艺术家约瑟夫·科佩绘画作品
约瑟夫·科佩,一个1859年在维也纳诞生的匈牙利画家,以其精湛的人物肖像画而闻名于世。尽管他最初接受过建筑师的培训,但他很快便发现自己对绘画的热情远超于此。1884年,他成为慕尼黑的一名学生,师从H. Makart和H. Canon,这两位导师无疑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纪念|从青铜时代到黄金时代———忆油画家刘克敏
油画家刘克敏(1938年-2022年)生前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2022年4月29日,因病辞世。刘克敏先生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群像中的一员,也是上海油画创作代表性画家之一,他与同时期画家们一同贴合着历史的节奏创造属于那个年代的理想,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孕育其艺术生命的源头之母在北京,而让他艺术之梦完美实现的则是在上海。谨以此文纪念白衣飘飘的年代。
-
乔瓦尼·安塞尔莫,超越地平线
意大利艺术家乔瓦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1934年生于伊夫雷亚自由镇,2023年卒于都灵)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1965年的一个清晨,在斯特龙博利(Stromboli)火山顶的特殊经历给他带来了重大启发,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其创作。当太阳的曙光刚刚露出地平线,将阴影投射在浩瀚的天空时,艺术家意识到自己是无限和不断变化的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那时起,安塞尔莫便开始关注自然现象的秩序和循环过程,能量、空间、时间、方位、磁场或引力成为其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安塞尔莫利用现有材料创作的作品,积极而敏锐地呈现了我们周围的潜在能量,以及控制宇宙动态的不相称的本质。他的作品位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迷人边界。
-
维拉·莫纳尔,眼神的对话
匈牙利艺术家维拉·莫纳尔(Vera Molnár,1924-2023)以形状心理学和视觉规律为支撑,在1947年左右以建构主义方法论设计的作品对透视艺术进行了质疑。作为一位电子控制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莫纳尔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她所谓的“假想机器”(imaginary machine),之后(1968年)成为法国第一位使用连接绘图仪创作计算机数字绘图的艺术家。直到90年代中期,她一直致力于对“形式家族”进行系统性探索,展示着它们的突变,同时往往将迭代和连续性(序列性)作为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