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丑而文
-
在西湖博物馆看“石丑而文”:从东坡赏石到当代画石
此次展览主题“石丑而文”,源自苏东坡《文与可梅竹石赞》:“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关于“石丑而文”,后世多误读为“石文而丑”,这是清代郑板桥的《题画•石》中引用的——“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通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这其实是个误会,两者意思有所不同。从苏东坡《文与可梅竹石赞》中的语境来看,无疑“石丑而文”是准确的,可以解释为:石头越是怪丑便越有文雅之趣。毫无疑问,“石丑而文”比起“石文而丑”意思更有内涵和精妙。所谓的奇石丑,既是指一种匪夷所思的抽象之态,也是指一种反人工秩序和反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