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我们正处于一个极端的临界点,要么被对科技的恐惧吞噬而毁灭,要么学会忍耐并寻求新生。”

——安妮卡·易

2025年3月22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迎来韩裔美国艺术家安妮卡·易(Anicka Yi)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另一种进化”。这场展览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未来生物实验室”,将观众拖入一个由细菌、AI算法、基因工程和哲学思辨编织的异质世界。

展览以近40件作品横跨其二十年创作生涯,既有早期标志性装置《给GG的出租车先生》(2012/2025)中对生命脆弱性的隐喻,也有2024年新作《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中AI生成的虚拟生命体。如果说当代艺术常以视觉霸权统治感知,安妮卡·易则用气味、触感与微生物的“在场”试图颠覆这种霸权,也将艺术推向了更原始的感官战场。这次展览深入探索她在生物学、技术、哲学与艺术的交汇处构建的多感官世界,展现其作品在流动的系统背景下,对人类经验进行的大胆而细致的反思。

3▲ 新闻发布会上的安妮卡·易,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踏入中心展厅的刹那,塑料味裹挟着消毒水气息扑面而来,这种嗅觉冲击瞬间将观众抛入安妮卡·易编织的异质宇宙——在这里,细菌在培养皿中吟唱,机械水母悬浮于人造星云,天妇罗炸花的焦香与实验室的金属冷光纠缠出超现实的交响。

展览空间被设计成“实验室”般的极简场域,白色墙面与冷光营造出“无菌”氛围,与作品中腐烂的花、蠕动的细菌形成尖锐对立。这种视觉张力也点明了安妮卡·易的核心命题——在科技高度控制的时代,生命如何以混乱、变异与共生的方式突围?

Anicka Yi_UCCA_Installation Views_01
Anicka Yi_UCCA_Installation Views_02

Anicka Yi_UCCA_Installation Views_12▲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给 GG 的出租车先生》因使用有机材料的特殊性,让它在展览前一天才真正组装完毕。塑料雨衣包裹的空荡人形,头部被腐烂花束取代——这件作品或许就是安妮卡·易创作脉络的某种缩影。她拒绝直接呈现人体,而是通过材料的衰败与重组,暗示生命的存在,生命本质的无常并试图显形后人类状态的幽灵。雨披材料透明脆弱,但却不可渗透,天妇罗炸花却暴露在外,与周围产生交互,并随着展览过程,不断走向腐烂。当细菌在展览中持续侵蚀花束,挑战艺术永恒的“不朽”神话,仿佛在质问:若生命终将消逝,艺术何以自处?

Anicka_Yi_MrTaxi▲ 安妮卡·易,《给GG的出租车先生》,2012,炸花、雨衣、衣架,87 × 55 cm。由艺术家和纽约47 Canal画廊提供。©️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Misako & Rosen画廊提供,摄影:冈野庆。

AY_Early Classical IV▲ 安妮卡·易,《古典早期IV》,2014,天妇罗炸花、石蜡、树脂、有机玻璃、不锈钢置物架、镀铬哑铃,121.9 × 81.3 × 15.2 cm。埃莉诺和博比·凯尔收藏,纽约。©️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提供。

跟随策展人彼得·逸利(Peter Eleez)的导览,观众们涌入狭窄的展厅银色通道,如同耳鸣的声音与鼻腔中充斥的特殊的气味,使人仿佛远离现实世界。艺术家曾形容气味是“缺席的在场”——它让人想起已消逝的事物,却也暗示了未被定义的未来。在本次展览中,安妮卡·易与法国调香师巴纳贝·菲永合作的嗅觉装置“同时行走在两条道路上”,混合了海藻、汽油与泥土的气息。这种“不适的香气”并非取悦感官,而是将观众抛入记忆与未来的夹缝中。

EM3A3885_1▲ 展览联合策展人彼得·逸利进行现场导览,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开幕现场导览,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安妮卡·易在创作中很早就以气味为媒介,使观众在前认知层面沉浸于她的艺术实践之中。嗅觉分子往往在意识形成之前便已被感知,因此,她的许多作品都带有独特的气味。她不仅为雕塑定制专属香气,也将气味本身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呈现。她曾尝试捕捉遗忘的味道,甚至想象一个归档女性经验的虚拟 AI系统会拥有什么样的气味。

成长于美国的亚裔移民身份也使得安妮卡·易对气味的文化属性格外敏感。童年时,她清楚地察觉到亚洲菜肴的浓烈气息常令同学们露出嫌恶的神色,嗅觉因此成为她理解自身“他者”身份的一部分。她曾自述,成长过程中缺乏家的归属感,因此希望能在作品中呈现一种踏实安定的感觉,在打造共生的社区的同时,又体现出隔绝的孤立感。

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与展览名称“另一种进化”相呼应,作品《另一个你》是艺术家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家合作的基因改造细菌作品,创作者将水母与珊瑚的DNA注入彩色菌群,装置中的海洋细菌植株从美国空运到北京,这种植物仅能存活24小时,它们将在展览继续发展、融合甚至衰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似乎正处在过去与未来深度进化之路的转折点上,凝视这些模糊了物种界限的“非人类生命”出现在展柜中,似乎也在叩击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观众或许会难免产生恍惚:我们该如何想象生命的未来形态?

Anicka Yi_UCCA_Installation Views_06▲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谈及为何选择细菌作为创作材料,艺术家表示:“细菌是生命的起源,但同时又背负着许多负面的刻板印象。”在这些杂交微生物中,她发现了一种模糊了物种与环境界限的新型“亲缘”关系。她表示:“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个体’这一概念,‘自我’本质上是由无数生命共同构成的。”进而,人类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载体”。

《另一个你》让海洋生命与合成技术交融,也让展柜中的细菌身份变得模糊:它们究竟是海洋生物,还是人类智慧的产物?透过展柜,人们仿佛窥见古老海洋世界的深邃未知,也被引向对生命关系的深层思考——人与其他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联系如何随着时间流变?生物技术的介入又将如何重塑这种关系?正如艺术家所言,这些“共生生命的缠结”预示着一个未来,在技术的介入下,生命的边界、亲缘关系乃至“自我”本身,都可能将被重新定义。

ZXF_3980_1▲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开幕现场,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机械装置“放射虫”系列以光纤模拟着寒武纪生物的呼吸,放射虫是最早出现于五亿年前的一种单细胞浮游生物,以复杂精巧的玻璃状骨骼文明,而同样以古生物为题材,艺术家在“前寒武纪”系列中的《胶砾岩》中,则为视觉上古老神秘的史前生物覆上工业镀层,她将目光投放在人类世之前的生物与地质历史,并试图通过回溯原始生命描述出一部“非人类的编年史”,以此质问人类是否就是进化的终点。

Anicka Yi_UCCA_Installation Views_03▲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AY_Nested Lung▲ 安妮卡·易,《嵌套之肺》,2023-2024,PMMA光纤、LED灯、硅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铝、不锈钢、钢材、黄铜、发动机与微型控制器,118.1 × 74.3 × 74.3 cm。©️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和施博尔画廊提供,摄影:安德烈亚·罗塞蒂。

AY_Plastiglomerate▲ 安妮卡·易,《胶砾岩》,2024,高密度泡沫、做旧镀铬涂层,114.3 × 119.4 × 9.5 cm。©️安妮卡·易。图片由艺术家和纽约47 Canal画廊提供。

《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则是艺术家与软件工程师合作开发的一款创作软件,这个名为“空虚”的软件系统,以艺术家毕生作品为数据蓝本,她的创作流程、方法、所有作品档案和研究资料都被输入软件系统中,即使作者离世后,依托该软件,依然能够独立生成完整作品。以AI算法延续艺术创作生命的做法,展现出艺术家正在思考生命、死亡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安妮卡直言,这是她“死后的数字双生体”——当艺术家的肉体消亡,AI能否延续其创作?这不仅关乎技术,更是一场关于艺术主体性的哲学讨论。

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展览 | 安妮卡·易中国首个展:一场颠覆感官的“后人类”实验▲ 安妮卡·易,《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静帧),2024,单频影像,16分04秒。©️安妮卡·易。致谢艺术家、三星美术馆和格莱斯顿画廊。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Anicka Yi_UCCA_Installation Views_09▲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再次回到科幻感十足的银色通道,也就抵达了此次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单人桌(悲伤咖啡馆)》,如同一个孤独的人类世未来语言。椅子上的塑料袋与开头的塑料雨披的呼应,人形的雨披变成了裹尸袋一般的塑料与悬垂的珍珠,和人类身体相关的象征依然存在,但人类已不知所踪。这或许正是安妮卡·易埋设的终极隐喻——当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人工的边界,正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中土崩瓦解,真正的进化,或许将从生物感官的重组中破茧而出。

dc05fc653589d2457aa2b226bacd6837▲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图

作为这位“生物政治学巫师”在中国的首场个展“另一种进化”并没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艺术陈列,而是一场裹挟着未来气息的生命实验场域。这或许不是一场观感轻松舒适的展览,而是通过刺鼻的气味、蠕动的细菌和冰冷的算法,促使观众直面科技与生命交织的荒诞现实。安妮卡·易的创作始终游走于挑衅与诗意之间。她将细菌、气味等“非精英”材料引入艺术,是对美术馆白盒子传统的反叛——当观众被迫以嗅觉、触觉甚至微生物的视角介入作品时,艺术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成为一场身体的遭遇战。在这里,艺术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当人类试图扮演造物主时,我们是否准备好接受自己也将成为被重塑的对象?

18▲ “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展览现场图,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编写/杜依桐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展览信息:

1海报“安妮卡·易:另一种进化”

时间:2025年3月22日-6月15日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3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adminadmin管理团队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024年3月24日 上午9:1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因为有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