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在泰康美术馆正式开幕。从泰康空间到如今的泰康美术馆,泰康一向专注于中国20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美术与当代艺术的收藏、研究与展示。本次展览则试图从其收藏体系中,提取并梳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一条富有革新特征的艺术实践线索。通过这42件囊括了油画、连环画、摄影、录像、雕塑、装置、行为、古籍珍本等多种媒介的作品,从侧面为公众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幻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间深刻的内在互动。

▲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展览现场
进入“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的展厅,从报刊亭、复古照相馆、二八大杠自行车、缝纫机、颐和园公园假布景,再到墙面上印有各种复古生活方式元素的海报,置身现场如同返回了某个特定的时代氛围里。展览试图引领当下的人们进行一场时光回溯之旅,回到到40年前,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开端,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萌芽起步,各种大胆实验与创造力爆发层出不穷的阶段。
展览中展示的这批艺术革新者汇聚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众多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安哥、蔡国强、陈宝生、陈仁、陈劭雄、丁方、段建伟、耿建翌、海波、韩磊、何多苓、蒋志、李天元、刘小东、刘野、马六明、舒群、隋建国、王广义、王克平、王兴伟、韦启美、谢德庆、忻东旺、徐进、杨飞云、杨诘苍、姚经才、尤劲东、袁庆一、袁运生、曾梵志、张海儿、张洹、张培力、张晓刚、郑国谷、周春芽,充分展现出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表达的多样性。

▲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展览现场
展览选择向处在中国历史转折期的艺术变革者的跨时空致敬,并没有采用传统上以线性时间展开的展览叙事,而是通过觉察和捕捉潜伏在时间褶皱里,各种微妙的时代情绪,作为寻求与当下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切入口。从踏入展厅入口开始,地面上的一系列情绪关键词便试图暗示着观众这一点。入口处的“舒缓”,到紧随之后的“深沉、变幻、欢快、浪漫、宁静、深邃、温暖、活力、紧张、热烈、悲壮、悠扬”……每一个展览区域与作品排布都围绕着某一种特定情绪展开,指引观众跟随跌宕起伏的情感节奏,经由视觉艺术获得对于历史与时代更加直觉性、情绪性的理解。

▲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展览现场
贯穿整个展览始终,不时出没在各个展厅的作品《人到中年》,更具体地显现出展览如何突破传统线性历史观框架的策划思路。这部尤劲东创作于1981年的连环画作品,改编自谌容1980年的同名小说,生动深入地刻画了一对知识分子夫妻,身处社会转型期真实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从而引发了一代人的深刻情感共鸣。伴随不同展厅的情绪变化,两个作为普通人缩影的主人公的遭遇与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
▲ 尤劲东,《人到中年》,1981,连环画稿,一组73幅74张,尺寸不一 ©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两件特殊的展品。在展览起点“舒缓”篇章出现了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思想者》小模型,以及在“活力”篇章里,展示了亚当·斯密的首版《国富论》。前者可以作为1980年代思想启蒙浪潮的象征符号,后者则提示出中国由计划经济局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的具体背景和这段历史进程带给中国经济、文化、思想乃至具体到艺术市场与创作的深刻影响。正是在思想启蒙与市场活力引发的内在张力中,中国当代艺术走过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展览现场

▲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古籍善本,28.7 × 22 cm × 2 ©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在这希望与挑战并存的二十年里,市场经济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艺术家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与实践,也在传统与先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拉扯中走向多元。度过“舒缓”的前奏,进入“深沉”的序章,展厅中袁庆一的《春天来了》曾在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时引起轰动:画面里的青年人,身处一个简朴的带有80年代特征的房间之中,宁静地凝视窗外射入的阳光,桌上的苹果与翻开的书籍,象征地显示出这位清苦的年轻人思想世界的丰盛和内心对未来的希望。“春天来了”既是画中描绘的季节,也如同一则新时代来临前夜的简明寓言。
▲ 袁庆一,《春天来了》,1984,布面油画,170 × 189 cm,©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 徐进,《零点》,1985,布面油画,200 × 180 cm,©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希望带来的“欢快”氛围,在姚经才的手工着色摄影《憧憬》与韦启美朝气蓬勃的《都市之晨》中得以放大。作为周恩来总理标准相的创作者,姚经才采用银盐相纸冲印并手工上色的方式,呈现了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女性的彩色肖像,她脸庞上真诚的笑容,感染力至今未减,这是来自过去的带有理想色彩的笑容,其中洋溢着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韦启美《都市之晨》则将现代化建设的热忱与美感,以简洁的现代艺术形式呈现于画面中,人们仿佛能从中回到80年代北京的一个清晨,城市中的雾气尚未散去,勤劳的人们即将醒来,迎接他们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和富有朝气的未来。

▲ 姚经才,《憧憬》,1983,银盐纸基手工上色,29 × 23 cm,©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 韦启美,《都市之晨》,1987,布面油画,39.5 × 54.5 cm,©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变幻”章节中,陈劭雄创作于1992年的装置、行为作品《耗电72.5小时》,使用了常见于酒店、歌厅等夜间消费场所的霓虹灯管作为主要材料,把散发出人工美学的灯管组合成类似人体的形状,当作品点亮时,电表将持续记录作品消耗的电量数字,伴随城市化进程,新的社会生活与消费方式席卷而来,在其间消失与流动的,或许也包括人曾确信无疑的主体性。近似的现代性迷思,在袁运生创作生涯转折期的代表作《寞》中,则显形为一具徘徊在荒滩上,似乎刚刚经过激烈的自我缠斗后难辨形象的某种存在。
▲ 陈劭雄,《耗电72.5小时》,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展览现场
时代激烈变幻中,依然不乏宁静、浪漫、欢快、温暖的日常时刻。1990年,刘小东从日常生活入手,朋友作为画中模特,以带有电影镜头感的画下了《求婚》一作。这幅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里,艺术家以朴素、自然的手法,定格下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瞬间,而画中人物捉摸不定、若有所思的神情,连同画中超越现实的光束,为画面增添了某种象征性、寓言式的意味。日常生活经过张晓刚的艺术处理之下,使其“大家庭”系列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的创作之一,打在全家福人物脸上的黄色光斑,不仅象征着一段过往时光,也是某种出自记忆之手的集体创伤。
▲ 刘小东 ,《求婚》,1990,布面油画,130 × 97 cm,©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 安哥,《广州流花路边的一对情侣》,1986,银盐纸基,60.8 × 50.5 cm,©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紧张”的情绪,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如隋建国的《结构系列(云石)》则显现为创作者站立在新与旧、个人与规则、传统与未来的各种交叉路口上难以避免的复杂抉择。在此,艺术家将“云石”——指向中国传统赏玩的石材,如太湖石与观赏奇石,试图镶嵌入象征现代工业的金属框架里,当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在同一个作品中相互挤压、碰撞,一如市场经济浪潮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 隋建国,《结构系列(云石)》,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展览现场
展览里的42件作品如同时间胶囊,记录了80、90年代的社会情绪与文化氛围,其中影像媒介的作用或许更为直接,在展览最后,蒋志在1997年的作品《飞吧,飞吧》以“家庭录像”式的黑白颗粒质感,将观众带回了一间简陋的公寓,跟随一只模仿飞鸟的双手,试图飞越杂乱的客厅、厨房、卧室与阳台和苦闷现实,依然相信并满怀希望。
▲ 杨飞云,《那时我们正年轻》,1991,布面油画,125 × 115 cm,©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艺术家对现代性的实践,展览也将这些作品,视作唤醒观众记忆与共鸣的情感媒介,提供了一个回顾视角,体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生活、观察、创作与思考,如何在热烈、活力、宁静、浪漫等等巨大复杂的情绪中思考和想象未来,而这未来也正是我们正身处的当下。基于此,展览也就不仅是试图抒发某种“复古”情怀,实际上对于现代性的探索仍在持续之中,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实践提出和引发的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也意味着它仍未走向终点。



▲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1990s”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
展期:2025.3.30-6.15
展览地点:泰康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1层、2层
文/艺讯网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