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力:做一个与时代逆行的人

成 都K空间举办张大力个展“逆行者”,展出了艺术家近几年来多媒介的实验作品和艺术思辨成果。油画作品中呈现出了蓝晒的空灵和真切,充满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抽离和恍惚。

成 都K空间举办张大力个展“逆行者”,展出了艺术家近几年来多媒介的实验作品和艺术思辨成果。油画作品中呈现出了蓝晒的空灵和真切,充满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抽离和恍惚。此次展出三件雕塑作品标志着张大力新一阶段的创作进程。《废墟》由草根和石蜡与塑料的混合液体包裹,人体深嵌其中,表情模糊,在荒废重塑之中凝聚出一尊尊错综复杂的面孔,又经时光冲洗历炼而成为废墟。人体在画作和雕塑中的虚掩与存在,仿佛是对主体的一次次剥夺,却又在虚实之中形成对于废墟的种种伏笔和对于时间运转的演绎。由此展开的是宏观和微观的双重世界、偶发(油画)与写实(雕塑和纸上作品)、随机与意向、摧毁与重塑、转瞬与永恒之间的多维对话。

图片

“逆行者——张大力”展览现场,成都K空间,2024
Q:此次展览的创作媒介和最终呈现都很丰富,既有一直以来运用的蓝晒,还有油画和蜡质雕塑,作品表达也在多种维度展开叙述,复杂多变。在抽象和具象的表达维度,在这次展览中两者呈现的是怎样一种拉扯关系?A:其实这个问题过去也有人问过。我认为无论抽象或具象在艺术上并没有分别性,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我其实使用过很具象的方式来创作作品,包括直接翻制人体本身,或者制作逼真的蜡像,我也画过写实绘画,但是我更早期的创作是抽象水墨,那时候我追求的是纯粹的抽象美。经过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抽象或具象只不过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不应该划分彼此的界限,一个艺术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即可以画抽象绘画也可以画具象绘画,谁又规定不可以这样呢?那只是自我受限。对于这次展览,观众从中也能看出作品的丰富性,所有的雕塑都是近三年完成的,但是关于这种创作上的思考,却已经有十几年了,其中蓝晒法我就研究了十四年。其实所有的艺术语言都是为艺术家的创作服务的。只要这种艺术形式能让你得心应手、传达你的内心感受,你就可以尽量地去使用它,怎么做都行。一个水墨画家难到不可以做雕塑吗?谁说只有美院雕塑系毕业的学生才可以做雕塑?

图片

《蓝晒日记草图系列》于“逆行者——张大力”展览现场Q:您似乎已经开始描述的是一种新的观看和评判尺度。A:我把艺术从业者分成三类:一是传授技术、二是为大众服务、三是努力开拓美学的边界。开拓边界的艺术家最难,你自己往前走的时候,应该跟谁商量这个是美这个不是美?它的边界又在哪儿呢?就像杜尚,他在大家都在画画的时候——立体派印象派鼎盛时期——在1913年他把一个自行车轮胎放在一个架子上,做成一件现成物作品,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他又用小便池做了《泉》这件作品,谁承认这件作品是艺术?当时没人承认,最后大家才慢慢的认识到这件作品的重要性。当现成物纳入到艺术范畴里以后,就使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类的美学观、价值观、个人体验更加丰富了。比如蔡国强使用烟花、Maurizio Cattelan使用香蕉、美国艺术家James Turell用天空、荷兰艺术家Berndnaut Smilde在室内呈现一片云朵,艺术又往前走了一大步。如何拿“现成的”物质来帮助我们探索自然,扩大美学观念,让我们感知所存在的世界?用什么能将被观念分割的世界联合起来?这是艺术家的职责,也是我想做的事。

图片

张大力,《废墟 No.14》,工业石蜡塑料,266x120x110cm,2022Q:您一开始的创作,其实就属于您所提及的艺术从业者第三种分类。《对话》作为初始点,就是处于这样一个边界的位置?A:一个人的一生肯定会有一个醒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我在1992年的时候突然顿悟了。之前我一直研究抽象水墨,差不多是独坐书斋中,从书本中了解天下事。1992年我突然想:一个人为什么要坐在书斋里想象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不是走出去把世界作为工作室?让你的身体真实的感知世界,了解身旁的变化?艺术家应该走到城市里面去看看,了解你的身边都发生了什么?我一下子把这个事情想通了,我就冲到街上去了,我想观看和了解这个世界,表达我对这个世界的感情,但当时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和手段,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就是涂鸦艺术,因为速度快,可以马上实现我的想法,要不然我会发疯。

图片

张大力,“蓝晒日记草图系列”之二《恒久2016》,纸上蓝晒,78x50cmQ:那么这次的作品是什么契机又让您走到了哪里,发现的又是个什么样的世界?A:其实现在,在行为上和思想上,我又回到了当初的反面,又走回到了书斋。这三年,世界经历了巨变,我也经历了第二次顿悟:这个世界几千年都没有什么改变,改变的只是表面、只是现象,从本质上来说人类世界没有什么改变,我们艺术家起不了什么作用,不用把自己看得多么伟大。我要解决的是终极问题: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死亡是什么?人死后有灵魂吗?人类要往何处去?当然,这些问题人类自己无法回答,可是人类的理性总是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这就是形而上学。我觉得我必须再次要回到书斋里,跟过去的贤者、智者对话。比如说佛教哲学,佛陀就预设了人不会死,万物永生存在,永远轮回,如果你不想回到这个世界,就得修炼度到彼岸。西方人也说灵魂不灭,总有一天上帝会做出最后的审判,而且是一种终极审判,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黑格尔认为人类的思考、人类的所有的精神能力都是宇宙的一部分,那就是人类的终极命运。过去的圣贤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用语言自洽,他们在思想内做了一个1+1=2,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1+1=2,因为世界没有数字,自然界里没有1234,那是我们主观的产物,但是这就是人生意义的答案。Q:您这几年一直也是在研读哲学各家,各个时期的著作,必定对您的艺术思辨影响颇深,您觉得艺术和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A:哲学家用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然后用语言去把思考做一个记录。我们艺术家怎么办呢?如何自证创作的艺术、展现你自己的美学观念?我们怎么才能确定我们表达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所用的材料是对的?没有人知道,你只能自洽自圆其说。所有人的命运都一样,终究会被后面的人推翻。没有人是终结者。

图片

张大力,《废墟 No.17》,工业石蜡塑料,266x120x120cm,2022Q:这次的雕塑系列似乎是您两个阶段创作的结合,人嵌在“废墟”里更像是一种庇护,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次创作动机?A:其实有几种力量共同在这个作品里博弈,最终所有的认知都妥协在作品里面了。第一就是疫情期间,我被困在我的工作室里,我能选择的材料就是我工作室周围的草根和树根。第二,“废墟”也有某种象征意义,一个人不是万能的,他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他是被某种东西包裹了。这个包裹,有外部的强权,也有自己思想的禁锢,还有生活习惯。其实这些在我的作品里都体现了,当然包括文化传承。我的新作品的形式就是从佛教石窟里来的,还有山洞里的钟乳石,更多的还是佛教的哲学思想。最初佛祖传教的时候不用文字,只能领会,他说这个世界都是缘生,缘生就是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这是我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我从形式美到批判现实主义,再到形而上学,我要在艺术创作中践行并表达我的想法,当然这个系列的作品才刚刚开始,我每做一个作品都要耗尽心血,差不多要七年到十年,现在刚刚三年。

图片

张大力,《废墟 No.6》,工业石蜡塑料,266x126x20cm,2021Q:您说《废墟》是从“批判现实主义”蜕变出来的“形而上学”作品。是否可以理解为一次由外向内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人为”(《对话》中的废墟)和“自然”(石窟风化)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作用?A:人类是用思想创造出了我们今天认为的一个个伟大的建筑,但所有的建筑都是阶段性的,都会被自然摧毁,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所有一切都将成为文明的废墟。比如说在中国西部那些废弃的长城,还有那些城关。过去的城墙都是用黄泥做的,即使用石头雕塑的塑像也会被风化,我去西部旅行,当时看到这些雕塑我非常感动,觉得我们人类太渺小了,我们自以为所做的很伟大的东西,最后都被风吹雨没,烟消云散了。自然界也是如此。由于地壳的运动,也会产生出一些高山山脉和丘陵、或者一些水系、湖泊。这些山脉和水系,就像罗布泊一样,经过漫长的自然和气候改变,最后也会干涸消失。佛教哲学里认为所有物质都是不存在的,废墟也只是一个暂时状态,是从一个过程到另外一个过程的中间状态。“废墟”是我在思考终极问题时其中的一件作品,可能后面要做无数件作品。看看我有没有这个能力。

图片

张大力,《鸽子》,油画,100x80cm,2023Q:在和策展人俞可的访谈中您提到在巴林左旗“真寂之寺”发现自己的“心动之狰狞”的经历,我觉得这个观察和领悟很有意思。A:对,当时我面对一块石头时心动了,那么万物动不动?我心是什么?我认为世界是这样,是不是万物也这样?这就涉及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了,你想的和思考的其实就是宇宙的所想所思?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哲学也没错,你能想象成什么样,那其实就是宇宙运转的一部分,可是人心的恶也是宇宙的一部分吗?康德说,我们认识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认识对象,对象是按照我们认识的方式所构建起来的。你不可能认识真正的世界,你看到的只不过是你的感受,真正的世界是自在之物。佛教哲学认为一切不存在,你的法、你的心都不存在,只不过是偶然的条件聚合。这些都帮助我理解世界,真正的世界没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也只不过是一种唯心主义,在终极上我们人类只是活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也就是孔子说的“祭如在”,我们在祭祀的时候,求告神灵的时候,都是自己和自己的一次对话。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6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adminadmin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4年2月16日 下午4:58
下一篇 2024年2月18日 下午4: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因为有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