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说,“‘处处都是外人’拥有多重含义。首先,无论你到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他们/我们(they/we)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外人’。

殖民、原住民、移民与不同种族的人的相关问题早已成为公众探讨的话题。而对应所有的这些人群,是否可以用“外人”来称呼?

2024年是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处处都是外人” (Foreigners Everywhere,意大利语Stranieri Ovunque)为题,在军械库和绿城花园为当下这一多元而复杂的问题写下注脚。当地时间4月16日,主办方举办了开幕式,在4月17日的预览日上,已有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者涌入,观看这一关于“外人”的展览。在这里,艺术家是外邦人,而参观者也大多都是外人,他们在这看到陌生的他国文化,也能找到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及思考。

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说,“‘处处都是外人’拥有多重含义。首先,无论你到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他们/我们(they/we)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外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街头的双年展广告牌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街头的双年展广告牌

澎湃新闻了解到,主题“处处都是外人”来源于诞生于巴黎、总部设在巴勒莫的艺术团体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从2004年开始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由不同颜色的霓虹灯雕塑组成,用多种语言呈现“处处都是外人”这句话,而“Stranieri Ovunque”也是20世纪初对抗意大利种族主义和仇外情绪的一个都灵无政府主义团体的名字。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 摄影/Andrea Avezzu

主策展人、艺术史学家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目前是圣保罗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他是威尼斯双年展首位来自拉丁美洲的主策展人,也是首位常驻南半球的主策展人。他在策展声明中写道,“‘处处都是外人’拥有多重含义。首先,无论你到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他们/我们(they/we)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外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克莱尔·方丹,《处处都是外人》,2004年至今

在展馆内外,“处处都是外人” 的标语无处不在,与之对应的是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者,他们大多也都是“外人”,在这些标语下观看展品。在这里,他们或许可以看到陌生且新鲜的他国文化符号,也能在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家乡的文化符号及背后的思考。

据悉,此次共有331位/组艺术家受邀参与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北非、中南太平洋及南亚地区,来自“全球南方”的艺术家在本届双年展尤为突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军火库船坞展区,主题标语

处处都是外人

据悉,主题展“处处都是外人”分为“当代核心”(Nucleo Contemporaneo)和“历史核心”(Nucleo Storico)两部分。“当代核心”关注的是处在不同性别之间、受迫害或受指控的酷儿艺术家;处在艺术世界边缘的域外艺术家,如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民间艺术家和街头艺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被视为外人的原住民艺术家。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绿城花园展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绿城花园展区

土著艺术家们的作品呈现在绿城花园展区。在这里,巴西的Mahku团队在建筑的外墙上创作一幅宏伟的壁画,为双年展增添艺术气息。新西兰的Maatahoo团队在展厅内呈现大型装置作品,为观者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同时,绿园城堡亦致力于推广酷儿抽象艺术的主题,以此彰显艺术的多元与包容。这里还专设一个“不服从档案”展区,这是马尔科·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开发一个视频档案项目,重点关注艺术实践与行动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服从档案包括39位艺术家和集体在1975年至2023年期间创作的作品。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绿城花园展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绿城花园展区

在军械库展区,“历史核心”板块则汇集了来自20世纪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亚洲的作品,旨在质疑现代主义的边界和定义。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

军械库展区为“L”型,被分成多个展厅。其中,“肖像”展厅展示了112位艺术家的作品,时间跨度为1905年至1990年,展现20世纪“肖像”的表现危机。来自全球南部的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人物的主题,反思20世纪大部分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危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

而“抽象”展厅则展示37位艺术家,包括新加坡、韩国与新西兰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艺术家的作品都被并置同台展出,从而使这些绘画产生关联与相似性。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Pacita Abad,《You Have to Blend in before You Stand Out》,1995,图片:Image courtesy of Pacita Abad Art Estate / Photo by Peter Lee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杰拉德·塞科托,《自画像》,1947,图片:Photo Kristian Tobin Photography / The Kilbourn Collection

连接这些展厅的是绘画与编织,这也是此次双年展展品最主要的创作手段。艺术家们以质朴的画面及图案来勾勒自己对于家乡样貌、文化的想象与思考。这其中,不乏的是各地的原住民的创作。这里的作品所构成的是一幅精彩丰呈的民族故事的历史图谱,令观者产生共鸣。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展览现场呈现的编织作品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展览现场呈现的编织作品

而之后,则有一个展示20世纪散居全球的意大利艺术家作品的展厅。这些艺术家游历海外,融入当地文化,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以及欧洲其他地区和美国建立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往往在意大利以外现代主义叙事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厅中,40位第一代和第二代意大利作家的作品在玻璃和混凝土画架上展出,由丽娜·柏·巴蒂(Lina Bo Bardi,移居巴西的意大利人,2021年建筑双年展特别纪念金狮奖获得者)设计。

对于主题展,佩德罗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今,如果没有来自墨西哥、尼日利亚、印度、土耳其、巴西、阿根廷或南非的艺术家,你甚至可能无法举办双年展或大型全球艺术展。这些艺术家总是出现在这些展览中,但在上世纪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不仅要发展我所说的‘当代核心’,还要发展‘历史核心’”。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区

响应主题展的国家馆

除了主题展外,国家馆的展示也是历届威尼斯的亮点。此次有88个国家的参展作品在绿园城堡、军械库和威尼斯城市中心展出。其中,贝宁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巴拿马共和国和塞内加尔首次以国家馆的形式参加。对应“处处都是外人”主题的是各国国家馆的存在,他们使双年展成为艺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独特交汇点的首要因素。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馆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沙特阿拉伯馆展品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乌兹别克斯坦馆展品

其中,意大利艺术家内达·圭迪(Nedda Guidi)的十件作品在马格拉堡的Polveriera Austriaca建筑中展出。圭迪因其在陶瓷雕塑中使用的创新技术而受到邀请,她将专业工匠的形象与艺术天才结合在一起。巴西艺术家比阿特丽斯·米哈泽斯(Beatriz Milhazes)以其将巴西文化意象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相结合的作品而闻名。在预览日的当天,法国馆门口则是数字艺术结合表演的形式,吸引了一大批参观者。

另外,中国国家馆的展览则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以“美美与共:集”作为主题,突出“汇聚、交流、融合”之意,希望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 作品: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献档案 ,图源: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王锦超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淬厉新之》(局部)王绍强

展览分为“集”和“传”两大版块。在“集”版块中,100件散落于海外的中国历代绘画作品的数字档案将分别在档案柜和LED屏幕中展示。展览甄选了100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作品,如唐韩干《照夜白图》、五代董源《溪岸图》、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元倪瓒《虞山林壑图》、明董其昌《江山秋霁图》、清吴历《墨井草堂消夏图》等,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挖掘作品背后的流传历程,以图证史。

而在“传”版块中,则是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基于传统展开新的创作,从建筑、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绘画元素切入,以艺会友,与古为新。其中,朱金石从建筑、车建全从山水、焦兴涛从人物、汪正虹从花鸟、王绍强从笔法、施慧从法书、邱振中从造园,这7个中国传统绘画的角度分别切入进行创作。

获金狮奖的两位女性艺术家

威尼斯双年展的另一大亮点是“终身成就金狮奖”。据悉,本届该奖项将授予出生于意大利的巴西艺术家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Anna Maria Maiolino)和居住在巴黎的土耳其艺术家尼尔·亚尔特(Nil Yalter)。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左)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摄影/Maycon Lima (右)尼尔·亚尔特,摄影/Oliver Abraham

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自称为“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于1942年生于意大利斯卡莱亚,二战后随家人迁居至委内瑞拉,1960年来到巴西里约热内卢,在巴西国立美术学校学习免费绘画、雕塑和木刻课程,并投身于彼时巴西东北部的木刻运动,经过数年实践,成为巴西著名的新具象派(Nova Figuração)艺术运动的成员,该运动反映了巴西20世纪军事独裁初期的政治气候。1960年代末至今,麦欧利诺逐渐发展了自己创作的媒介,涵盖绘画、诗歌、行为艺术和粘土等。这是麦欧利诺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呈现的是一件全新创作的大型作品。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由一条线》,“诗意摄影行动”系列,1976年/2007年,摄影/Regina Vater

而尼尔·亚尔特于1938年出生于埃及开罗,1965年移居巴黎并居住至今。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视觉艺术教育,她的作品涉及绘画、素描、录像、雕塑和装置艺术。移居巴黎后,亚尔特的作品开启了一个真正激进和先锋的篇章,她开始关注社会主题,尤其是与移民和女性经历有关的主题,并探索了观念艺术。1973年,亚尔特创作了开创性的装置作品《Topak Ev》,20世纪90年代起,亚尔特开始使用数字媒体进行创作。与前者一样,这也是亚尔特亦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展示其装置作品《Exile is a hard job》及其标志性作品《Topak Ev》。

主办方表示,“因为展览正是聚焦于那些在南北之间、在欧洲与其他地区之间旅行和迁徙的艺术家。作为移民,两位卓越的先锋女艺术家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处处都是外人’的精神。”

现场|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与观者,“处处都是外人”

尼尔·亚尔特,《Topak Ev》,1973年

佩德罗萨希望展览主题是兼具诗意与政治的维度,但同时也要给到观众足够的提示,让他们知道自己将会遇到什么。

在威尼斯,这是一座地中海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与商业中心,自古至今,也是外人无处不在。在这里,艺术家是外人,而观者也是外人,他们在这里交汇,看到陌生的彼此与熟悉的彼此。

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将于4月20日对公众开发,展至11月24日。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9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adminadmin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4年4月23日 下午2:23
下一篇 2024年4月23日 下午2: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因为有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