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个展“共生”亮相北京红砖美术馆,作为艺术家近年来在亚洲地区举办的最大规模个展,“共生”展示出这位长期关注生态议题的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包括《关注之网》、《居住在空气海洋的底部》与《宇宙如何陷入蛛网?》作品在内的“蜘蛛/网”系列,该系列也让一向格外关注和追踪世界各地蜘蛛生态系统的萨拉切诺,在亮相各大国际重要展览与双年展之际,被人们赋予“蜘蛛侠”之名,“蛛网”与“网”也成为他具有标志性的作品语汇。而结合了红砖美术馆下沉展厅特定空间感的《Aeroke》与《与Pacha一起,飞入Aerocene》,以及装置作品《颗粒物(质)》、《我们并非呼吸同样的空气》等作,则指向艺术家持续关心的另一些重要生态问题——人类赖以呼吸的空气,并在其中探讨着实现生态社会正义的紧迫感与可能性。正如艺术家所言,在这个生态动荡的时代,“形势已刻不容缓,此次在展览向中国的观众发出一个迫切的邀请,邀请我们通过一种震颤的语言去适应共栖的、诗意的未来——一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伴相生,互利互惠。”
“共生” 展览现场
展览通过一系列互动装置、影像、雕塑、游戏体验作品,以生态视角重新关照艺术,在观展过程中以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主流框架的知识脉络,反思、重建人类与非人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蜘蛛到人类,从引力波到尘埃粒子,从地球到大气层,萨拉切诺与原住民社区、科研人员和世界各地的机构合作,重新思考资本世时代的知识主线,旨在寻求人类、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之间更加平等的平衡,以实现生态正义。
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 摄影师:Dario Lagana
萨拉切诺一向被外界视作集合了艺术家的洞察力与远见,科学家的妙想与构思,以及建筑美学和思维方式于一身的跨学科艺术家。如本次展览策展人闫士杰所说:“托马斯·萨拉切诺不断转换角色,从进入原住民社区田野调查的现场,到加强共同创作(Do-It-Together)的精神,设计制造无化石燃料的太阳能雕塑;萨拉切诺更是一位思想的输出者,他联盟非人类的蜘蛛,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学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用他们共同的行动,发起对生物、大气层以及地球本身一种伦理上的承诺——Aerocene,一个与人类中心论相背离的纪元,一个以环保为核心的纪元,为了这颗星球上80亿人类和其他数万亿栖息于此的生物共同受惠。此次展览无疑向我们揭示了一幅人与自然、不同种间和谐相处,一个具有政治生态学意义的理想图景——共生。”在艺术家自己看来,本次个展的主题“共生”也同样指向合作关系,“不同的元素联合在一起,互补共进。蜘蛛、尘土、声音与运动,出现在展览上的艺术品无一不向参展观众发出邀请,促使大家注意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
“共生” 展览现场
如展览中放映的纪录片《与Pacha一起,飞入Aerocene》(Fly with Pacha, Into the Aerocene)呈现出的艺术家与世界上不同文化社区,尤其是原住民社区展开联动合作的工作方法,展示出在萨拉切诺的创作实践与背后的社会学理念。作为一个跨学科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创立的Aerocene社区希望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性探索,以某种新的生态合作模式进一步促进社会、心理、身体与生态之间的互动关联。该作品记录了Aerocene与阿根廷北部胡胡伊省的萨利纳斯格兰德斯和瓜亚塔约克泻湖的原住民社区自2017年启动的合作项目。这些社区致力于保护他们的土地,抵抗因全球北方国家对电池需求而在当地盐滩上进行的企业化快速锂资源开采,这种开采正在耗尽该地区的水资源并污染着地球。
“共生” 展览现场
《与Pacha一起,飞入Aerocene》(静帧),2017—2023数字影片,76’ 25’’马克西米利亚诺·莱纳和托马斯·萨拉切诺执导
编剧:克劳迪娅·阿博夫、托马斯·萨拉切诺、约西·哈维里奥© Aerocene基金会。由Aercene、斯利纳斯格兰德斯和瓜亚塔约克泻湖的原住民社区提供。
热气球成为艺术家在这个项目中成为了主创完成其表达的中介,艺术家发觉,人类一直梦想着飞翔,然而如今这个梦想开始成为噩梦,如何能以不同的方式实现飞翔?2020年1月,在阿根廷胡胡伊省,艺术家创造的空气太阳能雕塑“Aerocene Pacha”仅依靠太阳能与空气完成飞行与降落,升空完全摆脱了传统飞行器对燃料、电池、锂、氦和氢气的依赖,也因此让它成为也是人类航空史上“最可持续的飞行”,并创下了32项世界纪录。
在安第斯文化中,“Pachamama ”(帕查玛玛)是一种高级能量,它组织并协调着宇宙中的所有居民,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源和庇护,是大地之母。这次以“Pacha”之名的飞行更像是一次警示,带来从全球南方到全球北方的紧急讯息:自500多年前殖民化开始以来,全球北方的发展一直以牺牲全球南方为代价;当下的能源转型正在对世界产生不平等的影响。正如社会学家玛丽斯特拉·斯万帕(Maristella Svampa)所说:“在这个飞行世的21 世纪,我们必须以祖先、女权主义、生态斗争为最重要的灵感来源,重新定义和思考公正转型的前景,它指向另一种社会关系和与自然联结的新体系”。此次展览还设立了Aerocene展厅,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更多Aerocene在超过15年的历史中,为生态正义而做的雕塑、社区项目、艺术干预、飞行世的研究与运动。
《与Pacha一起,飞入Aerocene》(静帧),2017—2023数字影片,76’ 25’’
位于红砖美术馆下沉圆厅,悬浮着的是萨拉切诺的作品《Aeroke》,该装置是萨拉切诺早期作品的延伸,其基础源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巴黎)向大气层上空发射的红外辐射气球,对于可持续飞行的想象亦可视作贯穿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并不断赋予他对于气候、空气污染、能源危机等生态议题的关切视角。《Aeroke》试图邀请观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随着风漂流,呼吸着更加平等的空气,生活在更加公正的社会政治地理中,那会怎样?
《Aeroke》,2023©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和 Aerocene、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展览现场
萨拉切诺的装置作品《颗粒物(质)》(Particular matter(s))则更为直观地展现出空气中存在的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颗粒物(PM),这些来自家庭、地球和宇宙的尘埃粒子被一束强光照亮,在光柱间闪烁,如同数百万个悬浮的星系,微观与宏观的结构的内在互动,在此被展示,同时又用以提醒某种危机的无处不在。《颗粒物(质)》期待作为某种行动的号召,让观者意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和力量,而对于萨拉切诺来说,揭示这些漂浮在空气中颗粒的纠缠,也有助于构建这样一个问题:谁有权呼吸?
《颗粒物(质)》,2021©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展览现场
同样将空气“可视化”,作品《我们并非呼吸同样的空气》(We do not all breathe the same air, 2018-)则更加聚焦在空气的质量,通过比较不同呼吸空气的样本,这些不同色调的小点来自呼吸空气的样本,从而揭示出空气与空间、种族、社会和政治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接续“谁有有权呼吸”的进一步问题则在于,哪些因素决定了能否行使呼吸洁净空气的权利?如何进一步实现生态社会正义?
《我们并非呼吸同样的空气》(墨尔本博士山),2022©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共生”展览现场
在另一条创作线索上,他对蜘蛛这种无脊椎动物的兴趣与生态特性的探索可谓持之以恒,而蛛网作为某种意象乃至某种社会学理论的可视化模型,反复被艺术家所使用。这批项目穿梭于不同学科,如生物学、生物社会学、材料学以及世界上的不同文化模式之间。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蜘蛛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视为智慧和占卜之力的源泉:从秘鲁古老的纳斯卡文明,到当代喀麦隆的曼比拉人,他们至今依然通过蜘蛛占卜术,向蜘蛛请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
蜘蛛占卜术卡牌, 2019©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和Arachnophilia、哥本哈根安德森画廊、布宜诺斯艾利斯露丝·本扎卡画廊、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热那亚粉红夏季当代艺术画廊以及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向他们致谢。
《一封无脊椎动物权利的公开信》在“共生”展览现场©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艺术家在他发布的《一封无脊椎动物权利的公开信》中表示,蜘蛛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3.8亿年,而人类在地球上仅存在了20万年——这件作品邀请资本世的人类改变感知方式,重新认识我们的蜘蛛同胞。“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也许会注意到我们与其他生物、其他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可以如何跨越物种的界限进行合作,以及我们如何在一个共享的星球上共生?”
而《关注之网》(Webs of At-tent(s)ion)则进一步承认无脊椎动物的权利,如果我们不愿正视历史性的暴力以及无休无止的剥削,改变对待“自然”世界的看法,重新融入生命之网,那么,这些生物必将走向灭绝。
《关注之网》(局部),2024©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特别鸣谢 Arachnophilia 社区。
其他蜘蛛/网作品包括在红砖美术馆及其周围发现的一系列无数的蜘蛛网,这是我们与北京蜘蛛的持续合作。
《居住在空气海洋的底部》,2019 ©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宇宙如何陷入蛛网?》,2022 ©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和Arachnophilia、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宇宙如何陷入蛛网?》(How to entangle the universe in a spider /web?)呈现了萨拉切诺对蜘蛛/网进行三维扫描、数字化和重建的原创技术,揭示了蜘蛛编织的隐秘建筑结构,使观众对蜘蛛网在多种尺度上——从微观到宇宙——产生了新的感知。大型体验装置《算法·韵律》(Algo-r(h)i(y)thms)将展览空间变成6800立方米的网状景观,并向观众发出“化身蜘蛛”的邀请,在一个放大的弦乐系统中像蜘蛛般穿行其中。该作品的雏形《沿着细丝形成的星系,就像蜘蛛网上的水滴》(Galaxies Forming along Filaments, like Droplets along the Strands of a Spider’s Web)首次亮相于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哲学家、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将该作品描述为“塑造当今政治生态的有力尝试——通过扩展以前的自然力量来解决建构宜居社区这一人类政治问题。”
“共生”展览现场
在展览开幕现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邱志杰如此总结和描述萨拉切诺的艺术实践——“纯净的、强大的、美妙的、深邃的,同时是清晰的一种装置艺术,把当代艺术内在的政治激情和人道的关怀藏在一个如此美的面貌之下,清洗了人们对当代艺术非常多的偏见。”红砖美术馆资深研究员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认为,“当我们置身于萨拉切诺这些了不起的蜘蛛作品时,应该看到他的哲学命题,即我们的世界不应是二元对立的,而应更多的去看世界万物彼此的包容、补充。”
“共生”展览现场 © 托马斯·萨拉切诺。由艺术家和Arachnophilia、纽约/洛杉矶谭雅·博纳达画廊和柏林纽格赫姆施耐德画廊提供。
而正如萨拉切诺所说,“生物不是原子化的个体,而是混合体……每个生物体都是一个‘嵌套生态’,以复杂的方式与其他生物联系在一起。”基于艺术家某种“嵌套”且世界相互关联的结构性观念,此次展览试图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以社区为主体,践行并维护集体关怀与希望的理念,同频共振,共同勾勒未来图景;在这个“千疮百孔的星球 ”上,万物互联互通,我们也要思考如何与众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协同?
展览信息:
“共生”
策展人:闫士杰
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
展期:2024年3月22日至8月18日
主办:红砖美术馆
支持:Aerocene and Arachnophilia
编 / 艺讯网
视频、现场图 / 李迪
图文资料致谢主办方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