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今天的艺术圈中,“沈小彤”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然而,若稍微翻看其履历,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沈小彤自在四川美术学院求学期间起就陆续参加“首届·西南现代艺术大展”(四川省展览馆,1988年)、“中国首届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1989年)、“首届广州双年展”(1992年)、“中国”(德国波恩美术馆,1996年)等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大展,后又于90年代末与香港汉雅轩画廊签约。
在三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中,沈小彤并没有在看似顺遂的既定轨道中声名大噪,但也并未困顿于人生的挫折与迷茫。他始终在内心竖立着一道标尺,在自我比对中选择从奔涌的运动与潮流中后退一步,以自己的方式精研绘画、色彩与人生。2022年,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呈现了“画:沈小彤的画”,随着该展览在今年回到重庆,沈小彤给所有人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自我亮相——行至五十余岁,他始终不愿在浪潮涌动的中心,但他有自己的路径,走在浪潮的前方。
“沈小彤的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重庆馆),2023年
在从北京飞往重庆的飞机上,电脑上15张精选作品图片和一份简历构成了我们对沈小彤的初印象。在绝大部分作品图中,沈小彤用纯度极高的红、蓝、绿等色彩,只画集中的几类主题,譬如苹果、花卉、鱼、深海、孩童肖像……它们孤零零地被悬置于画面上,边际或融化、或对冲于大面积蔓延的“极色”中。然而,在这些作品中,创作于1990年的《家—忘却的记忆》却以一种丰富而忧伤的灰冲破了极具侵占性的强烈色彩包围,这种颇具层次的“灰”让人联想起川派艺术家的“伤痕”传统,承载着记忆温度的老照片以及川渝地区光照不足、云雾笼罩的闷热天气。后来我们得知,沈小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知道这幅画的下落,而它于2014年上海龙美术馆开馆展的再次出现串联起了艺术家和龙美术馆的合作际遇。
沈小彤《家—忘却的记忆》布上油彩,200x900cm,1990年,图片由龙美术馆提供
在实际观展前,我们收到了有关此次展览的两套书籍画册。在纸本书籍中,那些被电子图像模糊了边界的画作们被赋予了新的尺幅,整理在了精致的出版物中,配合评论家的文字以及沈小彤自省式的“旁白”,逐渐勾勒了一个更为饱满,但仍颇有距离的“沈小彤”。在旁人的文字中,沈小彤和他的画“低调务实”、“含蓄内敛”、“我行我路”,“冷静而精确”,甚至潜藏着“与世隔绝的冷漠”【1】,这让人不由地好奇,风起云涌的1980年代到2000年初正是沈小彤求学、毕业、进入社会的活跃时期,但思想的解放、“八五”的热潮、市场的活跃以及全球化的到来却似乎并没有对沈小彤的创作产生本质性的塑造和影响,他一直更钟情于在画中表达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是性格使然还是人生际遇造就了这种选择?
沈小彤《山水 No.5》布上油画,120x170cm,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红色.鱼》布上油画,260x580cm,2016-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手心里的鱼》布上油画,200x4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带着这样的好奇走进展厅时,我们首先惊叹的是多幅画作的真实尺幅:有的画大到浓烈鲜艳的色彩迎面砸下,有的画却尺寸精巧到一切色彩和主体都被浓缩凝练。随之而来的惊讶来自于沈小彤本人并不如文字和想象中勾勒的那般内敛与沉默,他面对人群,清晰而松弛地介绍着此次展览的全景与自己不同时期的创作,至导览结束也颇为幽默地传递了自己行走至今的人生思考与处世准则。
“总体”是沈小彤在谈到自己创作时会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其背后蕴含着艺术家立世处事的宇宙观。在沈小彤看来,随着年岁与阅历的增长,对事物的总体认识终将冲淡并覆盖一时的灵感,这也是自己当下的创作与年轻时期创作的本质区别。在龙美术馆(重庆馆)的现场,沈小彤1990年至2023年间创作的共计40余组作品得以集中呈现,包括“相”、“山水”、“花·果”、“竹”、“海·鱼”、“5号公路”系列,以及全新尝试并首次展出的纸上水墨系列。在随后与沈小彤的绘画、文字和本人的进一步对话中,我们也逐步走近了一个更为“总体”的沈小彤。
“沈小彤的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重庆馆),2023年
一、何以入画
1989年,沈小彤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较之版画,沈小彤一直更青睐于油画的语言与表达,毕业前后,他先后创作的《三个吃茶的人》(1988)、《逝去的天空》(1989)、《家·忘却的记忆》(1991)、《无助的人群》(1992)等作品,带有强烈的川美学院体系印记和关注群体与个体命运的“伤痕”传统。坚实的学院派底色与对色彩的敏锐使沈小彤很快崭露头角,陆续获得了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的机会。而几乎同时期,沈小彤在以作品致敬学院传统和欣赏的前辈后,他决定开始属于自己的语言尝试。
沈小彤《三个吃茶的人》布上油画,170cmx180cm,1988年,图片来源于《旁白——沈小彤谈画》。
沈小彤《逝去的天空》布上油画,170cmx180cm,1989年,图片来源于《旁白——沈小彤谈画》。
九十年代初期,沈小彤开始试着用调色刀代替画笔,摈弃了细致的刻画描摹,在调色刀的擦刮过程中,画中主体人物的面目变得模糊不清,厚重的、大面积的红色堆叠而出的是青年人饱满而热烈的思绪,《红色系列》(1992)由此诞生。近30年后再来回看这一组作品,沈小彤如是写道:“极色与大景,人轻不可画,我画得早了些。”【2】彼时,年轻的沈小彤纯粹而直接的情绪在红色的反复堆叠与擦刮动作中清晰可见;而近年来,“人”变得厚重了起来,而他对极色对冲的热爱则以一种更为简练、轻薄而自由的方式传达。色彩成为一种认识世界、观照自我的路径,沈小彤用极致的“色”塑万物“相”、造百般“意”,这种转变与生长或许源自于他对过往执念与困顿的释然。
沈小彤《红色系列 No.24》布上油画,40cmx30cm,1992年,图片来源于《旁白——沈小彤谈画》。
近些年来,沈小彤在画什么?展览和画册给予了极好的提示和总结。沈小彤画海与鱼,画花与果,画各色的竹,画布面与纸上的山水,也画时下的心境、生命的有时与人生的无常。以“竹”为例,竹子入画,自古以来是极有雅趣的,沈小彤形容竹的世界“灿烂又孤世”【3】,他笔下的竹延续着他对极色对冲的钟爱,映衬于大面积红与黄的底色之上,不由让人忆起城南铁像寺与西郊杜甫草堂的红墙与绿竹。有风经过时,竹叶倚靠着墙面投下斑驳的树影,沙沙的声响在葱郁的夏日格外明快;而有另一批竹则湮没于同色系的绿或墨色之中,只留下一些熹微的光线透入,如同走进繁盛的竹林深处时的情景,连呼吸间都透露着山中的氤氲雨气与生长的韧劲儿。
沈小彤《说竹 No.2》布上油画,260cmx580cm(四联) ,2017年,图片由龙美术馆提供
沈小彤《说竹 No.5》布上油画,260x580cm(四联),2015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二、何以成画
单纯以题材来进入沈小彤的画总是显得浮于表面,在他近年来的创作中,随着色彩的走形变得愈发明确,题材则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这种“不重要”体现在沈小彤画中的主体在慢慢失去写实般的轮廓与既定认知中的形象,在大尺幅的风景画作中,他开始使用排刷,以像素般的组合方式在层叠累加的色彩中消解着具体的画面;而在尺幅相对精巧的作品中,那些具体的花、果、鱼则被摒弃了特定的环境和场景,孤零零地悬置或融化于极致的色彩关系间。
沈小彤《苹果·2000 No.2》布上油画,40cmx50cm,2000年,图片来源于《沈小彤的画:花·果》。
沈小彤《苹果 No.3》布上油画,100x120cm,2016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现场,沈小彤早年的一幅《苹果No.2》(2000)仍以一种丰富而精致的灰色调细致地处理着苹果的形状、明暗及其与背景的关系。近20年后,还是同样的绿色苹果,沈小彤选择了一种看起来有些粗糙与笨拙的处理方式,不刻意收形的边缘,也不再细腻地处理明暗过渡,甚至放任背景色入侵画面主体。他在这样的绘画语言中试图剥离一切赋予果实的世俗意义,回到“果实”最纯粹的本质。谁说圆满平安、硕果累累就是“苹果”全部的意义了呢?沈小彤也画被咬过一口的“残缺”苹果,也画盘中排列整齐的红色苹果中的一颗“异类”绿苹果,他在回归绘画技法语言的钻研之中,以一种略带狡黠与幽默的趣味回应和消解了那些不曾理解的选择与情绪。
沈小彤《残果 No.1》布上油画,120x90cm,2012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苹果 No.2》布上油画,100cmx120cm,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众多作品中,沈小彤以“蓝调”命名了一些大尺幅的场景绘画,也引入了一些颇具音乐性的阐释。蓝调音乐注重着情感的宣泄与即兴的创作,更有一种松散而自由的叙事性包含其中,对沈小彤而言,“蓝调”意味着一种独自怀想的放松状态,对一人一事一物的总体感觉与印象能在此种状态中被综合地、总体地调动起来。因此,“蓝调”系列的几幅作品尤为典型地体现了沈小彤近年来的创作走向,即不拘泥于具体的事物与形态,而是将时下作画时的心境与情绪,以及过往种种记忆片段的集合整体地组织在画面之中。
沈小彤《蓝调.海》布上油画,260x580cm(四联),2012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鱼 No.1》布上油画,100x200cm,2020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墨.海 No.3》布上油画,300x1000cm(四联),2012-201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当试着总结沈小彤这些年来创作路径的变化时,我意识到这种变化不在于表层意义上艺术家在题材和风格上的几多尝试,又或是他对绘画技法语言所做的回归与“减法”。更为本质的是,沈小彤近年来的画潜藏着一番“咀嚼的过程”——他在人生行走之时,咀嚼并消化着过往、记忆、情绪和一切具体而可名状的物与形。因而,那些画中人物的“原型”从具体的一个个“人”逐渐面目模糊,转变为心境与情绪的集合,又进而被无可辨认的风景所覆盖。反之,景与物的背后亦是对“人”与“记忆”的深切怀想,是艺术家面对自然之景,结合当下心绪而荡出的层层“泛音”。正因如此,在沈小彤的画中,女儿出生的欣喜带来了驱散鬼魅夜色的光亮,对先父的怀念凝练于铺陈开来的红色中的几尾游鱼中,那些无法释怀的伤痛与过往亦在慢慢消解于墨色的深海之中。
三、他言与自语
“旁人无法代替沈小彤去看清自己,只有他本人,才能如此清晰地审视自己的那些人生过往。”【4】粗略翻看《旁白》,读几行面对旧作时自省般的文字,就不难理解“务实而内敛”的沈小彤为何能在观众前自如地畅谈自己的创作与展览的构想。在2008年至2018年间,沈小彤给予了自己又一个十年的创作周期,“看看自己能画成什么样”【5】。在绘画作品的厚度已足以支撑一个再次亮相的展览时,沈小彤还希望准备得更充足一些,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的文字”去回望三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与作画背景,亦收录整理他人的评论文字,历时两年多,最终有了《旁白——沈小彤谈画》中的自语与他言。
沈小彤《花 No.1》布上油画,90x60cm,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花 No.4》布上油画,120x100cm,2014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挑选出不同阶段代表性的绘画作为回忆生发的线头,辅以旧时的照片,不同时期评论家的文字,以及自己总结的两则“小传”,从童年经历开始谈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种种际遇以一种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下的“沈小彤”相对而坐、彼此无言凝视的方式再度鲜活起来。沈小彤的文字并不易懂,相反的,读来有些艰涩,像是有许多翻腾的情绪最终冷静地克制于落笔前,凝练于每一行字句之中。但有趣的是,我们能从那些近乎纠结的语句斟酌中感受到与他画作类似的,对于生活与过往的反复咀嚼。在与过去的对望中,沈小彤以一种自省的方式重新认识了自己。
在《旁白》的后记中,沈小彤明确表示出,画作与文字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注解与对应的图说,而是将回忆的絮语和片段式的图景微妙牵引,从而使二者共同构成自己复杂而琐碎的人生历程,其中有生命的热烈与光亮,也有困顿的失意与无助。再一次的,我们看到了沈小彤在“蓝调”、“风景”等系列中所呈现的生活,纷繁复杂,五味杂陈,而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日常碎片搭建起了一个艺术家精微但坚固的精神宇宙。
四、认识“沈小彤”
“沈小彤的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重庆馆),2023年
作为沈小彤多年的好友,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吕澎曾多次言及,认识沈小彤,认识像沈小彤一样的中国艺术家应当要结合时代的语境与生活的复杂性,“不能简单用通常的艺术知识去解释……艺术经历会调整艺术家的气质,而不单是有风格或语言的变化。”【6】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沈小彤自身绘画语言的调整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社会变革、西方思潮、传统精神、国外经历等外部氛围的不断影响,他对油画技法、中国画笔墨以及布面和纸面的实验表达也在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日趋成熟,但这些风格和技法上的分析似乎仍不足以解释今天沈小彤创作的面貌与气质。
沈小彤《山水 No.1》纸上水墨,70x36cm,2019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揖.山水》布上油画,240cmx580cm(四联),2011-2019年
沈小彤的创作根源并不在涌动的时代浪潮和标志性的符号语言之中,恰恰相反,他对那些带有偏见的刻板印象,别有意味的凝视和框定的概念始终保持着警惕与抵抗,而这种抵抗的尖锐则随着时间的洗练,在他的画面中磨砺出了别样的光泽——那是一种源自于真实生活的幽默与豁达,就如他不用画画来证明身份,也不以市场来决定该如何画,他选择画一个不完满的苹果,以“山水”命名油画风景,挑战纸本水墨作品的既定展陈方式以及种种约定俗成的视角……在近年来的创作中,沈小彤尝试着以一种更为积极而轻松的方式将他的警惕与思考传达给公众。
沈小彤《自画像》布面油画,40x50cm,199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相 No.1》布上油画,76x60cm,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沈小彤《相 No.17》布上油画,76x60cm,2018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龙美术馆(重庆馆)的展览现场,某个展厅的转角处挂着沈小彤创作于世纪之交的《自画像》(1998)。时年三十岁的沈小彤在自画像中并不意气风发,而是被自我赋予了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沉重眼袋。与下沉的眼袋相对应的是一双纯亮的黑色眼睛,年轻的自己审视着世纪末的翻滚与热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困惑与压力。在近年来的“相”系列作品中,沈小彤在刻画人幼年时期的肖像时延续了这双清澈纯亮的黑色眼睛,它通往一个掸去尘埃、无惧世间的内心世界。今年已经五十五岁的沈小彤挂上了真实的眼袋,开始“学着说一些老年人会说的话”,在与三十岁的自己对望时,沈小彤知道自己已经放下了心中的重担与困扰,开始迎向更开阔的前路。
“沈小彤的画”展览现场,龙美术馆(重庆馆),2023年
文|周纬萌
图片致谢主办方
注释:
【1】李小山《永驻的凝视》,2005年10月5日;许晟《沈小彤的画》,2022年3月,《旁白——沈小彤谈画》,pp.239-243,pp.129-141
【2】【3】沈小彤《旁白——沈小彤谈画》,p61,p139。
【4】亚历山大·格雷莫(奥地利)《沈小彤,事物的纯粹》,2022年2月,《旁白——沈小彤谈画》,p19。
【5】摘选自艺讯网在展览现场与沈小彤的采访内容。
【6】吕澎《认识小彤》,2021年8月,《旁白——沈小彤谈画》前言。
展览信息
沈小彤的画
展期:2023.6.3 – 2023.7.23
地址:龙美术馆(重庆馆),重庆江北区江北嘴聚贤岩广场9号国华金融中心1F
策展人:王薇
学术主持:吕澎
艺术总监:蓝庆伟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zuopin/meishu/youhua/2169.html